香港玄學大廣場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650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[時事] 「廣州」常稱「嶺南」…原來古代叫「南越國」!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13-9-21 00:18:38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嶺南,廣義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,相當於現在廣東、廣西及海南全境,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紅河三角洲以北地區。狹義是單指中國南方五嶺南部地區,由於宋代之後開始分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,越南才分離出去,因此現在不包括越南北部地區。

嶺南又稱嶺外、嶺表。所謂「表」也就是「外」的意思。這是站在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來看嶺南。歷史上,唐朝嶺南道,也包括曾經屬於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。在宋代以後,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。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。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,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,而且,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。

由於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,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,可能特指廣東、廣西和海南三省區,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則並不包括在內。



概況

嶺南古為百越之地,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,秦末漢初,它是南越國的轄地。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,五嶺由越城嶺、都龐嶺(一說揭陽嶺)、萌渚嶺、騎田嶺、大庾嶺五座山組成。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、江西五省區交界處。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,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。長期以來,是天然屏障,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,嶺南地區的經濟、文化與中原地區來源不同,被北方人稱為「蠻夷之地」。即使到了北宋,嶺南仍是九死一生之境,蘇軾曾有詩云:「問翁大庾嶺頭住,曾見南遷幾個回?」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,嶺南地區與中原的聯繫才逐步地增加。

《晉書·地理志下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、桂林、象郡稱為「嶺南三郡」,明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。嶺南北靠五嶺,南臨南海,西連雲貴,東接福建,範圍包括了今廣東、廣西及海南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,宋代以後,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。


自然條件

氣候特徵

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,具有熱帶、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,嶺南的大部分屬亞熱帶時運季風氣候,雷州半島一帶,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屬熱帶氣候。北回歸線橫穿嶺南中部,高溫多雨為主要氣候特徵。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,終年不見霜雪。太陽輻射量較多,日照時間較長,以廣東省為例,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時數載1450小時-2300小時之間。嶺南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區,風向隨季節交替變更。夏季以南至東南風為主,風速較小;冬季大部分地區以北至東北風為主,風速較大;春秋季為交替季節,風向不如冬季穩定。因全年氣溫較高,加上雨水充沛,所以林木茂盛,四季常青,百花爭艷,各種果實終年不絕。植物資源非常豐富。森林植物也為動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,嶺南動物種類較多,是全國動物最繁盛的地區之一。

地理面貌

嶺南地貌因在歷次地殼運動中,受褶皺、斷裂和岩漿活動的影響,形成了山地、丘陵、台地、平原交錯,且山地較多,岩石性質差別較大,地貌類型複雜多樣的特點。嶺南河流眾多,具有流量大,含沙量少,汛期長,徑流量豐富等特點,這些河流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、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岭中。嶺南最大的河流珠江,是中國第五長河,流量僅次於長江,居全國第二位。

自然風光

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,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,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;既有岩溶洞穴,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,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。廣東名山中,明末清初的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最為欣賞的是羅浮山,曾在隱居處大書「南嶽草堂」。

社會環境

嶺南文化

主條目:嶺南文化和嶺南學派

現在,由於香港和廣東以及海外廣東移民的經濟上的強勢地位,嶺南文化一般指的是發源於廣東地區的文化。在廣西的官話區,語言和文化習俗和北方官話區較為接近。發源於廣東地區的文化與與北方的中原文化有著差異,主要包括廣府文化、潮州文化、客家文化等。

商貿經濟

古代嶺南,由於山高嶺峻的阻隔,與中原溝通困難而開發的較晚。但正是「山高皇帝遠」,較少受到中原政治風波的影響,經濟發展一直較為平穩。與中原地區「以農為本」的模式相同,農作物為五穀,尤以水稻為首,而且種植歷史相當悠久。除水稻以外,嶺南水網縱橫,氣候溫和,養魚、種果、種桑、育蠶,重視經濟作物與多種經營。嶺南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早開放的港口,海上對外貿易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商品經濟和商品意識,因此,嶺南成就出不少「粵商」。明代至清中期,使古代嶺南最繁榮的時期,廣州長時間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,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。清朝珠江商貿航運更加繁忙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在廣州建立粵海關和在十三行建立洋行制度,乾隆年間開始,准許外國人在十三行一帶開設「夷館」,方便經商和生活居住。

嶺外文化影響

商周以後,嶺南與中原及長江流域已存在著政治、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來。戰國時,嶺北漢人因經商、逃亡或隨軍征戰等原因,逐漸南來。但大規模的南來,則是在秦代統一嶺南後才開始的。唐代開元年間,張九齡主持擴建大庾嶺新道,使其成為連同嶺南嶺北的主要通道。「茲路既開,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,財貨通矣,中原之聲教日進矣,遐陬之風俗日變矣。」歷史上歷次漢人的大舉南遷,加快了嶺南的開發,以北方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影響了越族人。另外,歷代流人貶官的流放促進了中原漢文化與嶺南各地文化的交流。唐代流貶廣東有史可考者,流人將近300,降官近200。其中名人士大夫更起到促進的作用,如劉禹錫、寇準、秦觀、湯顯祖、柳宗元、韓愈等。北宋時有大批大臣貶至嶺南,如蔡確等。







.

南越國初期領域.png (29.58 KB, 下載次數: 4)

南越國初期領域.png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手機版|Archiver|【術數程式按此】

GMT+8, 2024-6-18 17:1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